学术观点 | 徐勇 日常生活有何功能?

日常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常”,可以从不同维度加以界定。

一是量的维度,指反复出现、日复一日的时间连续状态。如经常、通常、常常∕不常。

二是质的维度,指基于一定标准的价值状态。如“正常”∕“反常”、“平常”∕“异常”、“常态”∕“非常态”、“庸常”∕“非常”、常人∕非常人等。

三是规范维度,指一定范围的共识规范。“常识”“常规”“常言”“三纲五常”“习之为常”等。

四是规律维度,指不可改变的事物。如恒常、“天行有常”等。

五是变化维度,指一种事物引起另一种事物的变化机制。如常量∕变量。

日常生活是每天都会重复的生命活动。人是生命有机体。要维持生命的存在,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就需要生产。物质生活和生产是人作为人的必需,是一种自在的活动。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下,人们从事科学、艺术、政治等自为的活动,体现个人的主观目的。

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于经常,其力量也在于经常,不可中断。“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经常”的属性使日常生活产生出特有的功能:

一是人自身的再生产。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周期。要完成生命周期,必须每天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日常生活的功能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将人自身再生产出来。人是生命活动的本体,人的其他存在和活动都是附着于之上的,而不是游离之外的。中国有一部电影《活着》,讲述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的生命本体的意义。

二是行为模式的再生产。日常生活具有反复性、重复性。正是在不断反复和重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形成普遍和持续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成为共识性规范并“习之为常”。韦伯撰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指出:“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成为“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和人们“必须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更改的秩序。”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进展中,工人阶级日益发展,他们由于教育、传统和习惯而承认这种生产方式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规律。”(马克思)人为“物化”的“资本主义精神”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工人阶级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因此强调“日常生活批判”。

三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以及他们的行为模式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在人们不断再生产自身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再生产社会关系,人因此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与他人发生关系,并处于支配关系之中。正是这种关系造成“朱门酒肉臭”和“路有冻死骨”。布罗代尔在《十五到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第一卷以《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命名,认为日常生活“给过去时代带来某种秩序。”

四是社会实践的再生产。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活动构成社会实践。需要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日常生活是需要与满足需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是一个由“非常”到“平常”、由“不常”到“日常”的实践过程。日常生活是有边界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变革的开始可能是“非常”的和“异常”的,之后成为“正常”的和“日常”的。

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具有认识和观察政治生活及其变化的功能。

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及行为模式体现着权力、权威、规则与秩序。人们为了生活而获得生活资料需要通过权威性分配加以实现。人们普遍的行为模式和共识规范需要通过权力加以制定和维护。政治的功能便在于变无序为有序。因此,政治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有政治。这里的政治是广义的政治。

随着需要和交往的扩大,当社会无法自我调节,便产生了国家。国家作为特殊的公共权力机关,来自社会又凌驾社会之上。最初的国家功能主要是维护统治秩序。对于一般民众来讲,国家外在于日常生活,尚未成为生活场域的“必需品”。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在清朝时代,每一省之中,上有督抚,中有府道,下有州县佐杂,所以人民和皇帝的关系很小。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而“纳粮”只是人们所尽的义务而不是内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并通过自给自足加以满足,与政府没有直接关联。因此,于平民百姓而言,国家是“悬空”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费孝通以“松弛的”“微弱的”“挂名的”“无为的”话语形容政府对人民实际生活的效用。

近代以来,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过往,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几乎满足了人们的所有需要,是一个全功能的组织实体。近代社会以来,家庭的功能分化分离。人们走出家庭,通过与市场交换满足私人利益,并获得独立性。家庭的强制性权力集中于国家,人们的公共利益通过国家满足。国家成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全周期、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国家都在其中而不是在外。如国家承认的各种合法性证件的产生。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水、电、路、气、通讯、安全、教育、医疗、福利等各种公共服务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当这些“必需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政治看法”。所以,近些年,政治话语不断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种感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感知的。政治由过往的高高在上的“上层建筑”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可以发现政治的存在及存在形态。日常生活给了我们发现政治的眼睛。微观政治就是身边的政治,是“身在其中”的政治,而不是“置身事外”的政治;是“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而不是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政治。政治的重要功能和检验的标准便在于创造美好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以一双细致入微、洞察秋毫的政治学眼睛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

(本文是作者2025年5月7日在“微观政治学工作坊”“日常生活”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订)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