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继《湖北日报》、《楚天金报》等媒体报道后,3月1日,《长江日报》第4版要闻半个版以《回到家乡大学生看到什么》为题重点图文报道我校520名学子寒假到农村调查访问的百村观察项目。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和微博上火了,这篇笔记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农村。今年,华中师范大学520个学子,奔赴全国25个省520个村庄,对13520户农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3的学子还用上了摄录设备,在该项目中首次将农村影像摄入镜头。
他们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项目的调查员。自2009年起,每年都有百余学子带着对农村的观察,背着问卷回到自己所在农村的老家,行程30余万公里,跨越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数百万字的调查报告,直接或间接为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采纳。
项目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说:“大学生有知识有眼界,他们更要有感情,去俯下身子观察自己所生活的土地。”
本报选取四个村,请他们讲讲俯下身子、看到了什么——
甘肃庆阳市合水县段家集乡化沟村:种小麦和水果保持原貌
观察人:华中师大农村研究院研一学子徐娅楠
我居住了10多年的老家化沟村,共有2400多人、620户,下辖10个中心小组,该村以小麦种植等传统农业为主,兼有果园种植,村里没有工业,仅有一个砖瓦厂,这里保持了农村的原貌。和许多农村一样,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青壮年劳力都去河北和南方城市打工。
春节是村里返乡青年的相亲高峰期。去年,村里提亲的礼金9万多元,今年上涨到13、4万元,给儿子娶媳妇,自家房子装修得1、2万元,结婚给新人买衣服得2、3万元,金耳环等三金又得2、3万元,办酒席也得1、2万元,娶个媳妇要2、30万元,相当于全家奋斗5、6年。尽管这样,每年收入5、6万的农家,也觉得非常正常。
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发乡百泉村:村民盼网络覆盖
观察人:华中师大农村研究院研一学子姜爱婷
我老家百泉村有3000多人,6个组,相当于6个屯,乡政府村委会都合在一起办公,和许多东北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的“黑土地”差不多,这里还处于奔向新农村的进程中。
2012年开始,村里集资盖上了标准化的两层楼,出去打工回来的不少新观念的人在那儿买房,可大多村里人还是住自己盖的房子,新房距离老屯有点远,赚钱返乡的青年看到了赚头,有人买了车,在两头跑出租。
大家都在赚着自己的钱,但村民们希望将村路修好,能实行集体供暖,并盼望网络覆盖。
海南省海口市三江镇眼镜堂村:农民种水稻改为种花
观察人:华中师大农村研究院研一学子杨文迪
我所在的眼镜堂村政府,下辖十几个村,共1450余人,350户,较为分散,最小的村庄只有十几户。
对于海南的农民来说,最大的事,是去年侵袭海南、当地41年来最强台风威尔逊,许多村民种植的香蕉一年都没有收成,更让我担忧的是,农民会不会缺乏意愿去种植水稻?
海南岛大约在三四千年前就有稻谷栽培,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但我看到的情况是,自威尔逊台风以后,农民的种植物被大面积的毁坏,许多农民不再热衷于种植防风力差的水稻,而改为种植防风雨较强、又相对赚钱的花卉。
山东省曲阜市防山镇南河套社区:村里建了小区有光纤入户
观察人:华中师大农村研究院研二学子孔浩
我不说南河套是村,因为她已转型为新农村社区,这里居住着1720余人,2010年开始进行社区建设,建了5层楼的居民楼,热水、光纤入户和幼儿园全都有,1期已实现100%入住。
村民介绍,这属于土地置换挂钩项目,105平方米的新房,每家自己出9万余元。置换出的土地,村里打算租赁给企业做厂房。一开始,也有“钉子户”,不乏想守着祖屋的老村民,但村支书带头“上楼”,再加上土地置换之后村里能有一定补助,最后大伙集体“上楼”。
之前有外出打工的村民攒钱回曲阜市买商品房,但现在住村里自己的小区成了值得炫耀的事,务实的村民告诉我,花着农村人建房的钱,住着城市人住的新房,值了!
http://cjrb.cjn.cn/html/201503/01/content_5420487.htm